为认真贯彻落实科技兴检战略,全面建设科技质监,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湖南省“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湖南省“十二五”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发展规划》,特编制本规划。
“十一五”期间,全系统大力实施“科技兴检”和“人才强检”战略,质监科学技术工作取得较大进步,为湖南省经济社会和质监事业的科学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科学技术工作地位大幅度的提高。省局制定了《关于加快实施“科技兴检”战略的决定》,把“科技兴检”战略确定为贯彻落实“十一五”阶段性目标的根本措施。“计量标准体系及检测技术标准共享服务平台建设”被纳入了《湖南省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十一五”期间,省政府累计安排产品(包括食品)质量监督抽查经费8000余万元,下拨标准化专项预算经费4500万元,支持法人数据库项目建设资金1850万元;各市州政府为国检中心和区域中心建设共划拨土地1182亩,支持建设经费12000万元。五年以来,质监科学技术工作慢慢的变成了质监系统促进湖南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推手,工作地位大幅提升。
——科技管理体制日臻完善。省局成立了科技委,设立了科技处,制定了《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加强法定技术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科技兴检奖励管理办法》、《湖南省标准化战略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等规章制度,将机构管理、科学技术研发、项目规划、资金运作等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体系。各级质监部门相应成立或指定了专门的科学技术工作管理部门,出台了鼓励科学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调动了广大质监科学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技术机构建设扎实推进。制定了湖南省质监系统《市州食品安全质量安全检验测试的机构能力建设标准》、《县级技术机构检验检验测试的项目及设备配置指南(试行)》和《县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食品、农资、建材产品检验项目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县级计量检定机构计量检验测试的项目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对市、县级技术机构的定位、设备配置进行了指导规范。省、市局直属技术机构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省特检中心收编整合了长沙市锅检所和特定种类设备检验站、岳阳扬帆检测公司,岳阳市特检所与巴陵英派特公司成功实现了合并重组,省计量院整合了长沙市计量所。湖南省特检机构由35家整合为17家,计量检定机构由273家整合为110家,安检机构由138家整合为102家。省质检院与相关的单位联合共建了LED等多个专业质检中心或开放实验室。棉花质检体制改革取得突破,专业纤检机构建设了国际一流的HVI实验室。与2005年相比,湖南省质监技术机构产品、食品和纤维制品的检验计划增加到14.3万批次/年,计量器具检定业务增加到190万台件/年,特定种类设备监检定检增加到10万台套/年。
——科技经费投入力度加大。建立了技术机构资产金额的投入制度,要求全系统每年不少于总收入10%的资金用于技术机构建设。整个“十一五”期间,全系统共投入资金6个多亿,约占非税收入总量的1/5,用于加强湖南省质监技术机构的规划、建设和提升,慢慢地提高了技术保障能力和科学技术创新水平。五年间,全系统新建省级检验测试中心10个、国家质检中心6个、国家计量重点实验室4个,新增实验室面积3.2万平方米、仪器设施4800台套;24个单位新建了检测楼,新添检测用车359台;总投资近2.7亿元、总面积4.61万平米的省质量技术监督检测中心于2010年开工建设。全系统检验检测收入达到5.5亿元,与“十五”末相比净增2.8亿元,增长100%;委托检验收入净增6000多万元,增长150%。
——科学技术人才队伍素质显著提升。全面贯彻“科技兴检、人才强检”战略。省局设立培训基金,每年安排140万元对系统内专业方面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主体业务培训,并出台了贴补学费、带薪学习的激发鼓励措施,鼓励在职人员参加学历教育和专业培训。五年来共向社会公开招聘专业方面技术人员248名,其中硕士以上学位37人。与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农大等10余所高等学府合作建立教学实习和合作研究基地,采取学用相长和检学研一体化的模式培训人才、联合攻关。分别建立了特检、质检、食检、稽查、标准化“专家库”,拥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200余人,以省政府名义聘请袁隆平院士等10名首席标准化专家,初步探索建立了学术带头人制度。目前全系统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研究生比“十五”末增长110%,具有高、中级以上职称的人员比“十五”末分别增长52%、54%。
——科学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湖南省标准化战略研究和法人库项目正式启动。“十一五”期间全系统累计申报国家、省重点科研项目近200项,被权威部门鉴定验收近90项,申请专利10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各类研究论文近100余篇。组织申报的4项公益性重大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部批准,149项国家标准获准立项,18个全国专业标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落户湖南,牵头制订的41项标准已申报为国家标准,10项荣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获奖总数在各省市中位居前列。省食品质量安全重大研究课题、烟花爆竹国家标准、“碳粉燃烧时间测试装置国家专利”、苎麻精干麻国家实物标准样品等一批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科研课题、科技项目、科技专利、科技样本圆满完成并填补空白。
——科技支撑作用有效发挥。立足科技抓履职,立足科技抓服务,切实发挥质监科技工作在执法打假、检验检测、技术标准、安全监管、品牌建设、公共应急等各方面的技术支撑作用。一是在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了技术基础作用。有效利用标准化战略重要载体,推进质监基础科技工作的发展。建立了95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地方标准30个,累计地方标准达到481项,其中《湘菜》、《农家乐》、《中国红瓷》、《毛主席塑像》、《沐浴足浴按摩服务规范》等地方标准的发布实施大大地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条代码得到更加广泛的推广应用,为湖南省电子政务和超市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作出了有益贡献。二是在维护百姓权益中发挥了民生保障作用。通过对产品的定期检验、监督抽查,对计量器具的强制检定、测试校准,对特种设备的使用周检、驻厂监造,发现整改了一批质量安全问题和隐患,促进了湖南省产品质量安全总体水平的不断提升。特别是确保了08年奥运会、09年国庆60周年和上海世博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和亚残会焰火燃放的绝对安全和效果,受到了总局、公安部和国家奥组委等举办方的高度赞誉。三是在执法打假中发挥了协管支撑作用。各级技术机构配合行政执法部门,共完成产品质量监督抽查43万批次、委托检验12万批次,从中发现了大量质量不合格的问题产品,形成执法案源3万多件,为保持打假治劣高压态势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防范了行业性、区域性、系统性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四是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中发挥了公共平台作用。加强关键技术、检测方法研究和检测结果比对,在应对非典重大疫情、防控甲型H1N1流感以及处理禽流感、苏丹红、三聚氰胺、金浩茶油等一系列突发事件中,质监科技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一是“十一五”奠定了良好基础。总局和省政府《部省合作备忘录》早已签署,质量兴湘战略和标准化战略已经成为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全系统事业投入稳定增长,高尖人才不断集聚,技术机构加速发展,科技能力有效提升,为湖南省质监科技工作科学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薄弱环节制约了工作发展。一是存在重基础设施建设轻检测能力提升、重技术装备投入轻科研开发组织、重经济收益增加轻队伍管理提质“三重三轻”的现象,科技工作还没真正上升到“引领事业发展”的高度。二是运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创新,灵活多样、科学合理的经费投入、资源配置、人才培养、科研开发、责任落实、政策激励等机制尚不健全。三是检测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技术机构“检不了、检不齐、检不快、检不准”的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四是科技队伍有待进一步优化,科技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高层次人才和专业技术骨干还比较缺乏。
三是新形势新任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十二五”时期,随着湖南省经济更加广泛深入地融入全球发展,提升产品质量、保障质量安全、服务产业升级、应对贸易壁垒、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四个湖南”等新形势新任务对质监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质监科技工作作为质监部门事业发展的支撑和履职尽责的保障,必须有所作为,才能发挥作用、引领发展。
以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湖南省“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紧紧围绕“发展质监事业,服务经济社会”两大主题和省局确立的“5441”“十二五”战略目标,坚持“抓规划、建平台、提能力、强管理、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科技兴检和人才强检战略,发挥科技引领作用,着力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和质监科技水平,助推质监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突出科技引领。加强满足产业升级要求的前瞻性、创新性新技术研究,夯实科技支撑、科技保障、科技服务能力,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引领作用,为质检事业可持续发展释放科技能量,引领质检事业科学发展。
突出项目支撑。突出重大项目对规划实施的支撑作用,重点落实省局“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以项目实施推动事业发展,以项目建设推进科技兴检和人才强检。
突出履职需要。加强检测机构能力建设,支撑技术执法,保障质量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与此同时,大力推进检测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主动服务湖南省“四化两型”建设,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突出资源整合。适应湖南省经济社会和质监事业持续发展的需要,继续加大质监科技投入,提升质监技术机构的基本支撑保障能力,促进全系统科技资源的联合、融合、整合,发挥科技资源的整体效能。
“十二五”期间,湖南省质监系统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质监科技体制机制更加顺畅,技术装备比较精良,环境设施明显改善,科研取得重大突破,支撑保障能力明显提升,科技引领能力显著增强,整体实力达到“中部一流,全国偏上”水平。力争到2015年,全系统技术机构总投入过10亿元,技术装备总值过10亿元,实验室总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技术机构基本能力建设100%达到总局规定的基本要求;共建设国家质检中心25个,省检中心60个,技术检测平台15个,区域性质检科技创新基地4个。
6431计划:加强六个方面科学研究,实施四项重大工程,启动三大质监专项,建设十个重点项目。
1、计量科技研究。开展综合能源计量数据采集技术研究、能源计量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研究、大流量计量器具检测技术研究、能源计量器具检定规程规范研究、湖南省公共机构能源计量器具配备与管理规范研究、用能产品能效评价和能源计量评价的研究、中央空调能效检测规范研究等各项技术研究工作,建立以“能源计量技术研究”为重点的能源计量科研平台。加强工程计量与测量技术研究,为量值溯源和计量监督检查研究开发技术检测装备、数字实验室和移动检测实验室;重点开展环境监测、电能质量、电网安全、电磁兼容、放射医学、农产品质量控制等领域计量检测装备的研发和计量溯源方法的研究;开展数字电子信息产品、汽车电子产品、通信产品、传感器、工程机械、智能建筑工程、轨道交通机电工程的计量检测方法和手段的研究,着力开发产业发展急需的关键计量检测技术。开展主要污染源标准物质和主要污染源气体标准物质研制,服务节能减排。重点完成玻璃液体温度计自动检定装置”、“网络流量测试装置”、“湖南省环境监测量值溯源体系建设”、“电动车充电设备研制及检测”、“变频电量量值溯源体系研究”,“地铁机车专用直流电能表”等一批有影响力的科研项目,形成批量技术转换。开展国际关键比对技术方法研究。
2、标准化科技研究。开展科技计划支持的重要技术标准研究。在现代农业、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业等领域,开展关键共性和基础类、公益类、重大战略产品类标准的研制,形成一批自主创新技术标准。在国际标准、前沿交叉领域的技术标准、湖南省优势产业技术标准、重要公益性技术标准和产品技术标准等重点领域开展标准科研活动,建立科研成果转化为标准的快速工作机制。启动并实施技术标准推进工程。以国际标准重点突破工程、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技术标准推进工程、公共安全技术标准提升工程和基础性公益类技术标准创新工程为主要研究内容,促进湖南省技术标准整体水平的提高。重点抓好湖南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标准、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跟踪、基础性和公益性标准、应对技术贸易壁垒的检测标准以及应急标准的研究,使湖南省重点领域标准的水平上新台阶。做好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工作。支持和鼓励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标准研发创新基地,共同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研究、制定及优先采用,促进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水平的提高。完善标准化成果奖励制度,引导和推动标准化领域的科技进步。
3、质检科技研究。开展LED相关标准研究和检测技术研究。开展保温节能化学材料的工艺改进及检验技术研究,争取省级和国家级课题。继续进行中国红瓷器课题研究。对可能给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存发展带来长期性、潜在性的产品安全问题进行立项研究。重点开展室内装饰用人造板及制品甲醛释放量控制标准研究、活性氧清洁产品标准研究。开展其它检测方法研究,大力开发国际先进水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检验检测技术。围绕欧盟和西方发达国家最为关注的热点检测技术,开展前沿问题追踪研究。强化对产品安全性指标及违禁化学品添加等方面的检测技术研究,提升风险监控能力,加强风险评估相关科学数据、技术信息、检验结果的收集、提升处理和结果分析的能力。增加检测技术储备,进一步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开展与民生安全相关的《水稻重金属抑制剂的研究》、能源产品《车用甲醇汽油》等研究。加强烟花爆竹检测方法、检测设备、环保新材料、产品及原材料安全性能、标准体系等研究,构建起基础和应用研究一体化、与烟花爆竹产业相适应的科研创新体系,争取立项完成“烟花爆竹国际标准化平台建设”、“烟花爆竹劳动安全技术规程推广应用”、“烟花爆竹产品燃放环保研究”、“烟花爆竹产品燃放安全可控性研究”、“烟花爆竹用材料环保性研究”等科研项目。
4、纤检科技研究。加强基础性及安全生态、卫生性能检测标准研究工作,加快新型纤维、高技术纤维、循环再利用纤维、非纺织用纤维及其制品的检测技术的科研开发,着力解决纤维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跟踪国内外检测技术发展动态,加强麻类纤维检测标准研究。加强产学研合作,共同研究开发苎麻快速检测设备,开展苎麻纤维的细度、强力、回潮率、残胶率、含油率、化学成分定量分析和麻类纤维的鉴别等快速检测方法标准的研究;开展《苎麻精干麻硬条/并丝率检测方法的研究》、《苎麻纱线毛羽与苎麻纱各项质量指标相关性分析研究》、《国产与国产快速或进口仪用于测定苎麻精干麻束纤维强力的差异分析》等检测分析项目的研究,加强对功能性纤维制品和纺织品微生物指标检测方法标准的研究,提高湖南省纤维及其制品的产品质量。
5、食品安全科技研究。以化学、分子生物学、毒理学、营养学、微生物学等科学技术为基础,以风险性评价、风险性管理和风险流为主要内容,开展新资源食品、特殊营养食品、转基因食品及食品添加剂检测方法研究、可视基因芯片检测技术研究和安全性评价。开展包装材料中的双酚A、对苯二酸、己内酰胺、多溴联苯等检测方法研究,编制检测方法标准。重点开展食品中性激素含量状况研究及安全性评估,开展《食用槟榔添加剂安全的研究》。加强食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技术与掺伪识别技术的研究,争取完成23项生物毒素、添加剂、农兽药残留等污染物的检测方法和分析仪器设备的研发,为湖南省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从现场快速筛选到实验室利用色谱-质谱联用等高精尖定性定量技术的有层次有梯度相互补充的技术支撑;着手开展食品安全日常监督检查与食品监管风险分级技术的研究,建立湖南省在监督抽查、风险监测基础上的风险分析与风险评估的食品安全风险预报预警信息系统,全面提升湖南省食品安全监管水平、风险监控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重点开展降低植物油苯并(a)芘含量的加工工艺研究、黄花菜中镉的风险分析、酱油和食醋非线性化学指纹图谱真假鉴别方法的研究、食用淀粉掺伪识别技术的标准化研究、食品有毒有害物质与生物风险预报检测技术的研究、微纳生物芯片快速检测仪器研发与应用、生物传感快速检测仪器及试剂研究与应用示范、食品安全检测平台建设。
6、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监管科技研究。加强对特种设备全过程安全监察工作机制研究,探索实现特种设备本质安全的途径。利用国家特种设备科技协作平台,与平台其他理事单位广泛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拓宽科研视野,争取课题来源。重点开展适应特种设备安全和节能监管需要的现代检测监测应用技术研究、特种设备应急救援演练安全技术研发、特种设备重点实验室建设、特种设备损伤模式与风险分析方法研究、能效测试方法与节能新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搭建等工作。重点完成“基于风险分析的有机热载体炉安全评定及积碳量在线检测关键技术研究”、“流动式起重机械损伤模式与风险分析方法研究”、“大型整体多层包扎式高压容器安全性研究”、“特种设备安全及检验工作管理平台”等科研项目,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特种设备安全相关学科领域的建设和发展,提升特种设备安全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能力,逐步实现特种设备安全领域学术化特征。
根据省、市、县的不同需求,开展实验室改造和技术装备投入,全面提升全系统的检验检测能力。到2015年,达到省级院所能满足高端、保持一流,市级中心辐射区域、助推产业,县级机构突出特色、保障重点的建设目标,形成覆盖湖南省、满足需要的质监检验检测体系。
加强省级技术机构建设。“十二五”时期要着重加强省级院所的软、硬件建设,在资金、项目、装备投入上向省级适当倾斜,重点支持省院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质检中心、重点检测实验室、型式评价实验室和省级检测中心,提升高端检测能力。加快五院(计量、质检、特检、食检、标准院)一局(纤检局)的发展,尽快缩短与发达省份的差距。结合省局搬迁,高起点抓好省标准院、纤检局、食检院和信息中心等随迁单位的实验室规划设计和设备采购配置。抓好省质检院、计量院、特检院的实验室改扩建工作,着力提升检测能力。
加强基层技术机构建设。加强市县级法定检测机构的建设,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市级根据当地产业布局,在现有资源基础上,重点做强质检、计量、食检三大技术机构,符合条件的建设发展区域性中心。县级重点提升食品、农资、建材检测和民生计量器具检定能力,结合地方特色产业建设发展专业检测中心。支持湘西、怀化等欠发达地区县级技术机构建设,逐步缩小地区差距。
开展检测机构能力达标。按照总局的要求,采取“市州申报、分期分批、先行试点、逐步推开”的办法,分级分类分批、有力有序有效推进湖南省省市县三级检测机构能力达标工作。争取2012年底省、市两级食检机构达标率达到50%,2013年底省级检测技术机构100%达标,2015年底各类检测机构基本符合建设标准要求。
通过实施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搭建服务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的公共技术平台,助推产业发展升级。到2015年,在湖南省建成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5个以上。
以质监系统现有的技术机构为主体,重点围绕食品安全、节能减排、民生保障、产业升级等方面搭建开放共享的质量技术监督公共技术平台,为产业发展提供检验检测、标准化、质量信息、产品研发、技术壁垒应对等公共技术服务。紧贴湖南特色,建设湘菜、湘绣、苎麻、烟花爆竹产品等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支持湖南省的传统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充分利用社会检测资源,加快输变电制造、工程机械、轨道交通、风能、太阳能、LED电光源、储能材料等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服务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建设特种设备节能减排、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能源分析仪器开发检测、工业产品电磁兼容及环境性能试验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依托省直院所,加快重点耗能企业能源数据统计、电子商务、产商品信息检索、旅游标准创新、工业产品风险监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技术性贸易措施等共享服务平台建设,推进数字湖南建设。
3.1建设目标:稳妥推进技术机构改革重组,形成以国家级技术机构为龙头、省级技术机构为重点、市级技术机构为骨干、县级技术机构为基础、授权技术机构为补充的有效覆盖检验检测需要的检验检测体系。
搞好技术机构规划布局。认真落实《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国检中心检测平台“十二五”专项规划》和《省检中心管理办法》,加强国、省质检中心和区域性中心、县级检测机构规划建设。遵循“稳定规范县级,全面提升市级,做大做强省级”的原则,合理布局省、市、县三级质监技术机构。到2015年,在湖南省共规划建设国家质检中心25个、省级质检中心60个、区域性中心3-5个。
有序发展区域中心。以长沙为中心,株洲、湘潭为两翼,打造国检中心为龙头、省检中心为支柱的湖南省检测高地,重点服务长株潭城市群“两型”产业体系、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以衡阳为中心,郴州、永州为两翼,建设湘南区域性质检中心,重点服务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基地建设;以怀化或邵阳为中心,张家界、湘西州为两翼,建设大湘西区域性质检中心,重点服务大湘西开发战略和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建设;以常德为中心,益阳、岳阳为两翼,建设湘北区域性质检中心,重点服务环洞庭湖周边地区经济发展。
稳步推进技术机构改革重组。采取“行政上指导、利益上调节”的方式,积极、稳妥推进特检、食检、纤检、计量、质检、标准信息六大技术机构的改革重组,实现省、市、县三级机构错位发展,完成湖南省质监技术机构集团化、区域化、层级化、专业化“四化”改革任务。鼓励引进系统外资金,探索技术机构合作共建机制,建设检测联盟,打造“检测湘军”。
4.1建设目标:大力推进湖南省信息化“金质工程”,为湖南省质监事业加快发展提供信息技术支撑。到2015年,建成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覆盖全系统的质监信息化网络,建立质监主要业务数据库和业务应用系统,实现互连互通、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为公众提供广泛的质监信息咨询服务。
基础设施及网络建设。建设国家总局、省、市、县局互连的质监信息化网络和完善的网络管理系统,依托电子政务外网、数字专线和局域网实行互连互通。完成省级数据中心和各市、县局、各级直属机构机房建设。建立应用支撑平台和信息交换平台,满足各种网络状况下各类数据交换需求。
数据库体系建设。建立包括企业质量监管数据库、质量信用信息数据库、标准资源信息库、TBT预警信息库、计量管理数据库、特种设备数据库、食品监管数据库等综合业务数据库,为业务管理系统提供全面的数据资源支撑。建立以组织机构代码信息为基础的法人基础数据库和查询服务系统,为湖南省各级政府部门及社会相关单位提供管理系统搭建、数据库标识、数据校验等服务,实现跨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建立国际、国内技术法规数据库,为各类质量相关工作提供基础技术数据支持。
应用系统建设。①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完善电子公文传输系统,“十二五”期间系统应用覆盖省、市、县三级质监部门。②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建设质量监管、食品监管、标准化管理、计量管理、特种设备监管、法规管理、执法打假管理等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实现日常业务流程的计算机化。③行政管理系统:建成计划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纪检监察管理等行政管理系统,实现对湖南省质监系统内事务的综合电子管理。④12365指挥系统:采用通讯与计算机相结合的CTI技术,建立质监、检验检疫两局共用的12365指挥系统,建设集举报投诉、应急指挥、移动执法、分析决策等多功能的处置指挥系统。⑤视频会议系统:在已建成的省、市两级视频会议系统基础上,将范围扩大到各县级局,最终实现涵盖省、市、县三级质监部门的视频会议系统。⑥语音通讯(IP电话)系统:依托湖南省质监广域网络,建设覆盖省、市、县三级质监机构的语音通讯系统,实现湖南省各级质监部门基于IP网络的语音通信。⑦GIS/GPS系统:围绕特种设备监管要求,建成地理信息系统(GIS),借助GPS系统实现湖南省特种设备应急管理和实时监控,为建立科学的特种设备应急指挥机制和相应的应急辅助决策支持提供技术支撑。⑧综合分析、辅助决策系统:在上述系统建设的基础上,利用各业务数据库中的数据资源,建成综合分析系统和辅助决策系统。通过对湖南省质监业务数据的综合统计和整理,为政府部门提供辅助决策信息。
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在网络和信息资源的建设开发中,同步完成安全体系建设。通过配置防火墙、入侵防御、Web应用防护等安全设备,对网络进行安全保护。利用先进的网络安全技术,确保湖南省业务专网的数据隔离。定期升级安全设备的病毒库、规则库。对各类重点业务数据进行定期备份检查,建设完善的信息资源安全体系,保障业务信息资源的安全共享和使用。
质监门户网站建设。建设省局网站软、硬件平台,强化网站管理系统和功能。提高网站服务能力,充分发挥网站作用,为广大企业和公众提供更全面的服务。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级质监部门门户网站,形成主站带动分站的管理模式,建设质监门户网站群。
整合省、市、县三级食品检测资源,实现湖南省食品质量安全监测机构科学设置、合理布局、错位发展,重点加强省、市食品检测机构能力建设。到“十二五”末,在湖南省建成技术研究、检验检测、风险监测、应急处置四位一体的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彻底解决好当前各级食检机构“检不了、检不全、检不准、检不快”的问题。
项目分三期,计划投资9亿元。一是通过加大投入,全面提升湖南省食检机构包括国家农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湖南)、3个省级食品检测机构、14个市级食品检测机构的检测能力和风险监测预报能力,有重点地提升县级食品检测机构的检测能力;二是依托地方食检机构,根据食品园区建设规划和产业集聚情况建立11个区域性产业(品)检测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三是争取完成23项污染物、添加剂、农兽药残留等物质检测方法及仪器设备的研发,在食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技术方面取得较大突破;四是改善一线个县(市、区)装备一批便携快速检测设备,满足巡查监管和行政执法即时检测需要,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
一是以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湖南)为依托,建立城市能源计量监测中心和监管网络,初步搭建能源计量技术支撑平台、能耗监测体系平台、能源审计和能效评估服务平台、能源计量科研平台。二是加强湖南省节能环保量值传递体系建设,力争使湖南省节能环保方面社会公用计量标准的量值传递覆盖率达到98%以上,全面满足湖南省节能减排、环境监测方面的量值传递与溯源的需要。
共投资1.6亿元,开展流量计量标准体系、电能计量标准体系、国家城市能源中心(湖南)、能效测试实验室等四项节能主体性工程建设,以及湖南省水环境、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四大环境监测量值溯源体系建设。具体内容为:①以长沙为中心,在长株潭地区建设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湖南),并在省、市质监部门建立14个能效测试重点实验室。②在省计量院建设流量检测、专业声学计量测试实验室,建立湖南省的大流量、声学等湖南省最高社会公用计量标准。③建立覆盖湖南省的电能计量标准体系和电离辐射计量标准体系。④建立覆盖湖南省的水环境、大气污染环境监测计量器具动态化管理平台、标准物质、计量检测技术法规体系、省市两级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和数字化移动计量检测实验室。
按照“改造提升一批、加紧建设一批、论证申报一批、规划贮备一批”的基本思路,加快国家质检中心建设步伐。到2015年,湖南省国家质检中心总数和检测能力位居中部六省前列。计划新增总投资5亿元,新增检测用房面积20万平方米,努力培养一批国内知名的专家团队和学科带头人。
一是对已经建成投用的国家农副产品、烟花爆竹、煤炭石油天然气分析仪器、苎麻产品、石墨产品、家用杀虫用品等国家质检中心进行改造提升。二是加紧建设已经批筹的国家轨道交通高分子材料及制品、工矿电传动车辆、磁力设备、电子陶瓷、风电设备、输变电电器产品、林副产品、焊剂材料等国家质检中心。三是积极做好工程机械及零部件、贵重金属、酒类产品、调味品、畜禽加工食品、生活用纸、储能材料等项目的论证申报工作。四是调研储备钢铁冶金、石油化工、旅游产品、LED产品、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动漫游戏产品、光伏电子产品、硬质合金材料、新型航空材料、危险化学品、建筑装饰材料、包装及印刷制品、防火阻燃耐火产品等项目,以加快湖南省产业共享技术平台和生产性服务体系建设。
1、标准化创新与推广中心。建立具有公益性、基础性、开放性的标准验证和检测中心,加强标准研制与交流平台、标准化技术服务平台、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平台和标准资源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逐步建立完善功能全面的标准化公共服务平台,为湖南省标准的制订、验证以及依据标准进行检测提供技术支撑。计划征地约500亩,建筑面积2.34万平米,分三期建设,一期投资1.5亿元。承建单位:省局。
2、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建设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基础信息管理系统、基础信息应用服务平台,实现法人单位基础信息资源共享,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支撑,是湖南省电子政务持续深入推进的必要技术手段和基础设施。计划“十二五”投入850万元。承建单位:省标准化院。
3、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湖南)。建设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数据中心,通过对各种能源消耗指标、数据采集方案等方面的研究和建设,以满足湖南省建设“两型”社会的需要。“十二五”计划投入1000万元。承建单位:省计量院。
4、湖南省特种设备应急救援中心。该项目在现有的省特检院坪塘检测基地基础上扩建,将集电化教育、远程培训、考核管理、模拟操作考试、研发实验室于一体。项目计划总投资4000万元,基地总用地面积20000㎡。承建单位:省特检院。
5、国家林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立集质量检验、标准制定和科学技术研究于一体,范围覆盖人造板、家具、茶叶、柑橘、茶油、食品用竹木制品等各类林副产品的国家检测技术公共平台。项目计划总投资7500万元,购置原子荧光仪、红外分析仪等设备,实验室扩增改造3000平米。承建单位:省质检院。
6、国家轨道交通高分子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完成总面积57000平米的国检中心综合大楼和实验大楼建设,购置检验设备,创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轨道交通高分子材料及制品的专业检验检测机构。其中“十二五”计划投入6000万元。承建单位:株洲市局。
7、国家风电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规划在湘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风电产业园划拨100亩、新建10000㎡国检中心综合检验大楼,并购置相关仪器设备。项目总投资1.3亿元,由湘潭市政府负责建成后,交湘潭市质监局管理。承建单位:湘潭市政府和湘潭市局。
8、衡阳输变电电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输变电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规划占地63亩,新建办公检验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为完善输变电产品的检测能力,投入变压器、电线电缆、高低压产品、电源产品检测设备。项目总投资6700万元,承建单位:衡阳市局。
9、国家电子陶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规划征地40亩,建筑面积17000平米,建成后可开展80种工业(电子)陶瓷产品和材料、180多项性能参数和成分检测,满足国内工业(电子)陶瓷产品检验的需要。项目总投资6350万元。承建单位:娄底市局。
10、国家酒类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依托长沙市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筹建集质量检验、仲裁检验、真假鉴定、标准制定和科学技术研究于一体的国家酒类产品质检中心,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长沙市“食品安全城市”。项目计划总投资6000万元,包括新建6600平米综合实验大楼和相关设备购置。承建单位:长沙市局。
此外,要加快国家调味品、畜禽加工食品质检中心项目调研论证,争取尽早申报批筹。承建单位:省食检院。
资金保障。建立科技资金保障制度,加大自筹力度,“十二五”期间,确保全系统每年不低于年收入的15%用于科技投入,确保科技投入的增幅明显高于经常性收入的增幅。按照省局党组确定的“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工作要求,加大对预算资金审核把关,把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向技改技装、实验室建设项目倾斜。继续加大科研投入,设立科研项目启动基金、科技人才培养基金、科技成果奖励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和博士(首席专家)科研专项支持经费。努力把质监科技发展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加强与国家质检总局和省级相关部门的规划对接和项目推荐工作,积极争取国、省和各级地方财政的专项经费支持。通过加强与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横向联系,联合攻关,引导社会资金有效进入质检科技领域,拓宽科技资金来源。
人才保障。落实省局实施的人才队伍优化“五百工程”。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系统外人才引进力度,大力实施科技人才培养工程,“十二五”期间聘用100名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重点培养100名优秀中青年科技骨干、20名首席专家,培养或外聘100名知名专家与学科带头人。按照严入口、重特色、高水平的原则,每年推荐选拔一定数量的优秀青年人才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行定向培养,鼓励各类人才参加硕士、博士等学位在职学习,加大选派优秀专业人才到境外学习的力度,提升人才层次和能力素质。建立人才激励机制,确保高层次优秀人才引得来、干得好、留得住。继续深入开展以提高岗位技能为核心的全员岗位培训,提高工作技能和工作水平。建立省市县上下对口联点、跟班学习、周期培训制度,带动全系统人才队伍均衡发展。
组织保障。加强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根据总局要求成立省局科学技术委员会,下设专业委员会,在省局领导下开展工作。建立科技专家库,完善省局党组和科技委领导下的科技工作运行机制,切实发挥科技委和专家库在调研论证、决策咨询、项目评审、规划建设中的参谋智囊作用。抓好科技队伍建设,健全科技管理网络,培养科技管理人才。做好科技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把夯实科技基础、提高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推动科技进步作为关系全局的大事来抓。各级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贯彻落实本规划的具体目标和措施。省局建立规划目标任务逐年分解和实施情况年度评估制度,加强督促检查落实,及时跟踪分析和研究解决规划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科技规划任务切实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