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的春天来得格外早。猪年新春的鞭炮声还在耳际萦绕,国家科技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了。
媒体都十分敏感地关注到会议的一大亮点:有两个工人、一个农民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983年,韩明明头顶“马鞍山市新长征突击手”、“马钢新长征突击手标兵”等闪亮光环,从马钢调到宝钢。
尽管那时候的韩明明已因为小发明、小革新在马钢小有名气,但面对装备水平更为先进的宝钢进口设备和引进技术,与冶金设备打了近10年交道的韩明明还是明显感到有些力不从心。韩明明至今还记得刚来宝钢不久时的一次故障检修。
那是一个下雪天,装在原料取料机上的金属检测器又发生故障,金属检测器如果出现故障必然导致停产。韩明明和几个同事不敢怠慢,冒着大雪,顶着八级大风,爬上几十米高的取料机,可就是找不到故障点。没办法,他们只好更换备件,直到设备运转正常。可还没等他们从取料机上爬下来,故障又出现了。
就这样反反复复,韩明明他们修了三天,最后他们谁也不知道是怎么把金属检测器修好的。
这次检修经历,被韩明明定义为与冶金设备打交道30多年来“最痛苦的一次”。
挫折没有让韩明明退缩,无法驾驭的设备反而激发了他的探索欲和求知欲。他一头扎进资料堆,开始潜心钻研技术,而且一钻就是6年。韩明明发现“洋设备”并非完美无缺,加上昂贵的备品备件价格,韩明明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韧劲冒出来了:中国人又不比外国人笨,人家能做的东西,我们也一定能。在矿石、煤等原料中,由于经常夹杂铁件而损坏原料运输和加工设施,轻则造成停产,严重的话会撕裂数百米的皮带。
为防止这类事故发生,原料运输皮带系统关键部位都装有金属检测和自动除铁装置。宝钢一、二、三期原料系统的金属检测和自动除铁设备都从外国引进,价格昂贵,还普遍存在设备故障多、能耗高、除铁可靠性差等缺陷。自从有了那次“最痛苦的检修”经历后,韩明明一门心思对除铁技术的缺陷进行攻关。
事在人为。1989年,韩明明开发成功第一个国产化备件——“矿用金检探测器”,他的第一项专利“矿用金检探测器开发”也随之诞生。紧接着,韩明明又相继发明了编码式金属检测、磁性物料平行回收除铁、非磁性物料自检式除铁和料场取料机自动除铁等专利技术,并最终开发成功工作可靠、节能环保、技术领先的除铁装置,使备件成本从27万元骤降至2万元。据不完全统计,金属检测与自动出铁新技术,仅2003年至2005年就为宝钢创造直接经济效益6657.43万元。现场处处有“金矿”
熟悉韩明明的人都知道,他的工作衣口袋里总揣着一本手掌大的工作手册,每天点检时遇到的问题,以及生产反映的设备情况,他都会一一记录在册,回到办公室后他就查资料,画草图,改进的初步想法,甚至改进后的设备雏形几乎都是这样产生的。一个天天与设备打交道的普通工人,一旦有了“忧国忧企”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他的眼力便是超常的,而他的创造力更是惊人。
多年来,围绕优化设备功能,提高设备可靠性,降低备件采购成本,韩明明的发明成果一项接一项地在生产线项是发明专利,为宝钢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2001年,韩明明被聘为宝钢技能专家后,发明创造成了他的专职工作,围绕节能降耗、降本增效等课题,他的创新项目层出不穷,且技术上的含金量慢慢的升高。2004年,筹建中的宝钢分公司四高炉要安设高炉微波铁水液面计,由于国内有关技术不过关,宝钢只得向外商询价。
参与技术交流的韩明明一听外商报价高达32万美元,连说太贵,而且看了外方提供的技术资料后,韩明明觉得外商提供的铁水液面计功能并不完善,就他自己掌握的现场情况和有关知识,他相信自身完全有能力设计出更好、更经济的产品。在得到有关方面的许可后,韩明明说干就干,在完成现场调研和有关联的资料查询后,一个既能测量高炉铁水液面高度,还能计算铁水重量的铁水液面计的草图在韩明明的电脑里初具雏形。经过不断修改和完善,一年后,宝钢分公司一高炉用上了韩明明设计的铁水液面计。由此及彼,韩明明还同时开发完善了高炉铁水灌装控制管理系统。外商获悉宝钢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铁水液面计后,在宝钢的“十一五”规划项目中的相同设备报价立刻降了一半。离不开好的创新环境在宝钢的24年,最让韩明明感慨的是:无论要做什么事,基本上没有什么羁绊,只要有利于生产,有利于企业,都可以放开手脚干。
刚到宝钢的时候,韩明明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电工。不多久,韩明明提出了一个科研项目的立项申请,同时需要一笔数万元的研究经费。在上世纪80年代,数万元是个不小的数字,何况提出申请的是一个普通工人。没想到,申请很快批复,项目随即启动。
不仅如此,每年宝钢还从科研经费中拿出一部分,直接交给二级单位自行支配,以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支持和鼓励全员创新。
20多年来,宝钢累计为韩明明投入的科研经费超过500万元,而韩明明更为企业创造了数千万元的经济效益。
“如果一个工人每天只会重复一件事情,那他迟早要被机器所取代;如果一个企业没有好的创新环境,那将埋没无数会发光的‘金子’。”这是一个已经被韩明明证实的真理。更好的永远是下一个韩明明与红舞鞋,似乎怎么也搭不到一起。可韩明明偏偏就像穿上了童话中的红舞鞋,旋转、旋转……再也停不下来。
在旁人看来,韩明明不缺“名”不缺“利”,怎么都有理由停下来歇歇,哪怕是稍稍放慢一下脚步。可韩明明没有,他相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所以永远都在寻找着下一个更好。为了那个让他一鸣惊人的金属检测与自动除铁装置好上加好,韩明明就不知满足地“寻找”了16年。
1989年,他的第一个专利“金检信号探测器”诞生。按“常规”,项目结题了,出成果了,“目的”也就达到了。可韩明明并没有见好就收:“这不过是解决了进口备件的国产化问题,现场的问题多着呢!”实现了国产化,韩明明开始着手解决金属检测器灵敏度差的问题,不久就有了“编码式抗干扰金属检测技术”;除铁效率不高也是个老问题,韩明明换了一种思路,发明了“磁性物料平行回收除铁技术”;这还不够,“非磁性物料自检式除铁技术”又进一步解决了设备能耗高的问题……最后,韩明明用7个专利3个技术秘密形成了1项“金属检测与自动除铁新技术”,并捧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而这还没有让韩明明“知足”,现在,他的这项集成技术已拥有9项专利,造价不到进口设备的十分之一。
现在,韩明明又在琢磨着把这个“全能”铁水液面计优化成“万能”:“下一步,我要把所有高炉的轨道秤统统省掉,这样铁水液面计就可一步到位,一座高炉就能省下一千万块钱!”因为永不满足,因为心无旁骛,因为不求功利,穿着红舞鞋的韩明明从生产一线“舞”进了国家科技奖的最高殿堂。(记者钱培坚通讯员 云 冯茂芬)